清凉

围脖:阅读者清凉

日版《深夜食堂》VS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差别在哪儿?

作者清凉

昨天看了引起话题性讨论的电视剧《深夜食堂》,在豆瓣的分数徘徊在2.4、2.3之间,可以说是低出了新高度,这部翻拍剧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安倍夜郎的同名漫画。在日本一经播出,口碑四溢,IP优质以至于蔓延到整个亚洲,近年韩国、中国都翻拍了此剧,所呈现的效果却大为不同。

原版的《深夜食堂》讲的是在东京的某个巷弄深处,开着一家午夜12点营业的食堂,一个脸上有刀疤的店主,亲自为每一个来到店里的人,做一道他们想吃的菜,电视剧通过每一道菜来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。这部电视剧走治愈的路线,有着散文诗一般的艺术感。

每一集25分钟,日剧很擅长这种短平稳的剧集,将人物处理的干净立体,把平凡生活里的小人物刻画的细微生动,情节走心,做出这种效果考验的是导演的功力,也考验编剧对生活观察的细心与否。

在日本这种饮食类的电视剧很多,比如类似的《孤独的美食家》、《料理仙姬》等等,作品大多优质,它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道菜或是一个故事,还有日本的饮食文化、人文素养、对社会的关注,也是日本美食剧走俏的原因。

说回近日中国版的《深夜食堂》,在制作和阵容上此剧是华丽强大的,参演明星众多,在电视剧的规模上不算小,可完成的效果并不佳,网友对其口诛笔伐也事出有因,既然是翻拍剧,就要在遵从原著的前提下进行本土化的改良和创新。剧里依旧是日本的服装、日本的店面、甚至连菜品也是原版里的,感觉配上日语就是日本版的《深夜食堂》了。

翻拍版没有抓住原版的精髓,原版是一部反应都市人生活百态的电视剧,主旨是将人在城市中的孤独感通过饮食这一形式释放出来,从而达到治愈的功效。原版好看在于讲出了一种市井的温馨,每个故事都有入味入魂的feel,飘着民间的烟火味儿。

从第一集开始感觉就不对了,演技上的不自然和在细节上的处理不到位、广告的植入过于频繁和生硬,看的全程尴尬,这种尴尬自带排斥感,不能带观众好好入戏,影响了看剧的心情,剧情里也没有看到中国文化的输出,依旧套在一个日本文化的框架下展开。

尤其是第一集的结尾,端出辣么大一盆老坛酸菜面的时候,看的人简直辣眼睛,硬生生的广告植入,没有一点点预兆,意不意外?惊不惊喜?若按这个节奏拍下去,估计后面就是沙县小吃、黄焖鸡米饭了。

关于中国的饮食文化,中国文人其实写了很多,可以参考一下,比如张爱玲的《中国的日夜》,她就写出了那种人间烟火的气息,hin接地锅;林语堂在《中国的饮食》里把吃分析的头头是道,他把“吃”看做一种艺术;梁实秋在《雅舍谈吃》里写的醋溜鱼、烤羊肉、烧鸭、狮子头……每一道都能让你看到流口水;还有吃遍天下美食的汪曾祺,他随便走进一家饭馆就是一篇文章、就是一集故事了。文人在寻常的故事里尝遍人生的百味,足见中国的美食实在太多,道不尽也吃不尽。

另外,都市女性深夜吃泡面、三个女人为一个男人撕逼的演绎过于矫揉造作,显得低智。对中国版《深夜食堂》难免有些失望,其原因是没有更好的本土化,更多时候显示出了一种难以挽救的粗拙,对生活的理解力不够,也没有升华成艺术的处理。

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,其实最好的艺术就是生活,韩国的导演洪尚秀特别喜欢拍酒桌吃饭的戏码,几个人围坐在酒桌前谈天,时不时因某人的一句话大笑起来,这画面想来都是生动的,听说他本人私下也是如此,也就明白他为什么在拍酒桌戏份的时候那么有感觉了,他只是将生活的场景带进了电影里。

艺术不是架空的楼阁,也不是脱离民间的傲娇,它是宣纸上一行墨笔旁的留白,是明知生活苦难却依旧向上的乐观,是最终给予现实世界里的真实和美好。

微信公众号:艺文生活馆


评论(1)
热度(8)

© 清凉 | Powered by LOFTER